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 县区动态

通江县经信局:通江县聚焦“四力提升”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

来源:通江县经信局阅读:发布时间:2023-09-13 17:13字体【  

近年来,通江县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“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”重大部署,坚定“工业兴县制造强县”发展战略不动摇,通过全面提升园区承接力、龙头带动力、项目牵引力、环境竞争力,推动工业经济由小到大、由弱到强。2023年上半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4.62亿元,同比增长13.9%。

一、聚焦园区承载力提升,打造高端孵化平台。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、主战场、主引擎,不断提升承载吸附功能。一是优化版图布局。持续优化重点生态功能区空间布局,调剂新增工业用地39.33公顷,编制《通江县“十四五”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》,构建以县工业园区为核心,以金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、春在食品医药加工产业园、川陕渝智慧物流园为支点的“一区三园”工业发展新格局。二是完善基础配套。分区划定园区功能拓展空间,有序推进“七通一平”和标准化厂房建设,加快打造内畅外快的道路交通体系,红线管控道路硬化、地皮绿化、电力燃气管道等园区外观构造,投资22亿元修建人才公寓、餐饮中心、商超银行、星级酒店、供(污)水处理厂等综合服务设施。三是激发团队活力。突出园区市场化运作导向,厘清园区管委会、属地乡镇和平台公司权责边界,通过“悬榜选将”将具有工业经济专业背景的优秀干部及时充实到园区干部队伍,推行以绩效为核心的薪酬制度,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活力。

二、聚焦龙头带动力提升,打造优势产业集群。坚持“强龙头、补链条、聚集群”工作思路,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、通江银耳两个百亿级产业集群。一是聚力招引引领性企业。坚持质量与数量并重、签约与落地齐抓、政策与服务同步,按照“一链一主帅、一链一专班、一链一方案”要求,集中力量招大商、引大资,先后成功招引四川能投、运达风电、中科森蓝、通友微电、家诚阀门、浩瀚芯程、未来生物、福建祥云、好彩头等10余家头部企业。二是梯度培育成长性企业。组建3000万元的县级工业发展资金池,出台《支持规上企业培优做强九条措施》,建立“小升规”优质企业培育库,给予小微企业和亏困企业提产扩能、技术改造、市场拓展、贷款贴息等全面支持,累计兑现惠企政策资金5235万元,促进35家成长性企业入规纳统。三是加快集聚关联性企业。围绕能源开放、泵阀制造、智能终端、电感元器件、磁性材料、银耳精深加工等主导产业细化招商图谱,精准开展延链招商、以商招商,引导上下游、左右岸等关联性企业向园区集聚,支持企业创办领办“园中园”“专业园”,四川乔博、广东千色花水性涂料、ADC芯片设计销售等40余家实体成功落地。

三、聚焦项目牵引力提升,打造强劲增长引擎。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关键载体和主要抓手,全力促投资、扩总量、稳增长。一是“三步要领”争取项目储备主动。按照提前谋划找增量、分级建立清目录、滚动推进强实施“三步要领”,做好项目审批、用地、环评、选址、施工许可、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,今年新储备新南方大健康综合产业西部基地建设、通江银耳深度研发、医药康养小镇等项目292个,总投资395亿元。二是“两大行动”开足项目建设马力。坚持目标责任化、工作清单化、推进节点化,深入开展企业堵点疏解“百日攻坚”行动和未开工项目“清盘”行动,建立完善项目问题反馈协调解决、政策兑现、履约践诺等长效机制,今年共新开工电子器件生产、银耳精深加工、电子磁性材料生产等重点工业项目27个。三是“四道关口”保障项目投资质效。严把项目投资强度、技术层次、亩均效益、安全底线“四道关口”,坚持补短板和强功能并重,重点推进科技创新型和劳动密集型项目,最大限度释放项目工作经济社会效益,帮助5万多名脱贫群众实现就业增收。

四、聚焦环境竞争力提升,打造完备保障体系。深入实施投资促进提升年和营商环境优化年“双年行动”,聚焦企业关切,统筹推进服务效能提升、监管责任落实、科技制度创新,着力构建坚实完备的保障体系。一是全域联动开展精细服务。在头部企业全覆盖组建政企联合办公室,常态推行“企业吹哨、部门报到”“领导挂钩服务企业”制度,全面推广“红色代办”“企业秘书”“企业专员”等实践做法,聘请三方机构进行税务筹划,优化全过程全周期服务,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问题29个。二是定期查验倒逼责任落实。严格落实“一把手”抓工业制度,组建专门督查工作组,每两月调度一次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情况,每月听取一次各产业链链长和经济主管部门工作汇报,每半月检查一次企业安全生产情况,每半年评估一次企业环保责任履行情况,每年开展一次政府部门服务企业情况问卷调查,倒逼各方履职尽责。三是深化合作促进科技创新。与四川农业大学、西南财经大学等高校开展战略合作,共建重点(工程)实验室、产业创新中心5个,成立李玉院士团队通江银耳研究中心,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共建超微细钙功能材料联合研究中心,实施“技能通江”行动和“招工引才”计划,积极创建数字车间、智能工厂、绿色园区,成功申请各类商标343项、专利91项,引进经营管理人才150余名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